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
去年,我市建立健全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新型城镇化的“1+6+3”政策体系,围绕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目标,按照加快新型城镇化“四个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千方百计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快提升城市建设品质,促进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
年,全市净增常住人口约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8个百分点,大幅超过过去10年年均水平。
翁源县翁城镇明星村依托水塘,打造“水塘边的故事”,修建两公里环塘绿道,推进城镇化建设。冯兆宇摄
探索实施“三权”有偿退出
盘活土地创造集体收益
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南雄市以古市镇古市村窑塘片区探索实施“三权”有偿退出,研究制定出“地票登记、土地入股、按比分红、有偿退出”模式,同时根据村民意愿,统一进行拆旧复垦,发展乡村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在“三权”退出上走出大胆创新第一步。
在系列举措的推动下,目前窑塘片区已完成约32亩闲置土地拆旧复垦,村民获得收益合计约万元,获得收益户数户;以土地为股份入股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村民户,入股面积合计约13.24亩。
通过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等改革措施,南雄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年新增流转面积1.79万亩,完成率达%。
随着村民的转移,古市村很少看见人群熙熙攘攘的画面。黄俊摄
推动全市水库移民“三化”
全力保障移民安居乐业
午后的韶关市三鸟批发市场内,记者见到来自翁源县泉坑水库移民张爱文。张爱文和记者说起自己创业的过程。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指导下,他来到市区,用父辈积累起来的资源做起禽类批发生意,并在此安家落户,完成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我市各地拥有众多水库,水库移民安置与发展是水库建设的第一要务,直接左右着水库建设进度,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我市积极适应移民群众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增收这一目标,因县施策、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移民安置区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多种措施促进移民增收致富,大力推进水库移民“三化”工作,有的放矢做好后期扶持政策实施。
新型城镇化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突出距离镇街3公里以内移民村建设城郊融合类移民村建设,合力推动移民村整体市民化,去年已统筹万元用于建设3条城郊融合类移民村。另一方面,我市还以移民户籍在当地、但人员实际长期不在本地生活的移民群体,子女已定居城镇、但年长者仍在当地的移民群体,已实现“村改居”等但户籍性质上还是农民的群体,已获得非农化职业、不再从事农业生产、但户籍性质上还是农民的群体等4类群体作为重点对象,通过政策宣讲、消除顾虑、定户定人等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我市通过加强对11条村可实现“村改居”移民村的公共设施配套、补齐标准短板,有序推动“村改居”工作。今年1月,我市已推动完成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鲜明村委“村改居”城乡属性变更工作。
据统计,年,我市共完成名水库移民市民化工作,年度水库移民市民化率为1.69%,初步确定11条村可实现“村改居”约人,已在城镇购房约人,为后续稳步推进水库移民市民化提供坚实基础。
促进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打好就业聚人“组合拳”
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在这项任务中,稳定就业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在我市出台的“1+6+3”政策体系中,就有专门针对转移人口就业创业的细则——《韶关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实施细则》。而在实际工作中,为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有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养老保险权益,我市通过多项举措,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强大保障。
“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是我省三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我市通过精准实施以上三项工程,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构建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岗位对接机制,推动有培训意愿的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一季度,我市面向城乡劳动者大规模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进一步提升进城务工人员就业本领。
图为广东技工培训现场。图片由市人社局提供
在大力实施实行“保姆式服务”、倾力帮扶群众就业创业的同时,我市还积极与各大用工企业对接,以“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年”工作部署为指引,拟定《韶关市缓解企业“用工难”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强化企业招用工服务,落实市级企业用工服务工作制度和“一企一策”制度。
在系列举措推动下,今年一季度,我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人、促进创业人,发放就业创业补助资金.1万元、创业担保贷款万元。加大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引导力度,持续推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跨县(市、区)有序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大力实施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从需求出发推进城镇化
从人的需求出发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最大的特点,除了促进保障转移人口就业,我市在开展新型城镇化工作中,统筹教育、医疗等资源同样得到全面体现。
我市以“改革攻坚规范治理年”为契机,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一直是乡村教育发展瓶颈。针对这些现象,我市坚持“一校一案”原则,注重在“增、改、合”上下功夫,着力盘活资源、提升质量。通过完成全市新建小区配建教育设施整治工作,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的有关规定,确保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交付使用,年,全市有17所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完工交付使用,新增公办学位个,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特别是转移人口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学位的迫切需求。
图为韶州中学的建成,进一步优化我市教育资源布局。冯兆宇摄
此外,我市持续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积极改造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年完成23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改造,新增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位个,改善办学条件和优化教育环境,让农村学校成为学习的乐园。对生源极少(指在校生20人左右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我市全面实施优化整合、管理提质。重点对在校生50人左右以下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优化整合,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结合新农村建设,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升,整合办成规模在人以上的完全小学。
在不断提升硬件的前提下,我市还将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市属六所初中学校秋季初一新生全部实现在公证处公证下的电脑摇号派位;持续开展公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把优质高中学校计划内招生不低于50%的指标统筹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含民办),并适当向薄弱学校倾斜,实现各个学校间的有序竞争、公平竞争。在针对转户进城市民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统计中,年,除了人自主选择民办学校就读外,其余的人全部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免费就读,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的97.07%。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可以预见,一条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韶关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正越走越宽。而这条路,将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善美韶关”新未来提供强大支撑。
来源:韶关发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