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德市横石水镇横石水中学旧宿舍区一楼的过道里,今年岁的老人杨金明半躺在一张摇椅里闭目养神,旁边的木凳上放着一台老式收音机,收音机里正播着经典的粤剧曲目。
唱腔婉转的粤剧、偶尔传来的郎朗读书声,奏成了一曲幸福和谐的曲子。“没有党就没有现在的我,感谢党对我的关怀和照顾,希望党越来越强大,祖国越来越繁荣昌盛。”老党员杨金明激动地说。
八九岁被拐卖,没上过一天学,为生计辗转奔波,年近半百入党,带领群众抓生产取得大丰收……这位历经百年岁月洗涤的老人,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娓娓道出那段艰苦又难忘的岁月。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邓文燕
通讯员叶秋婷赖勋炳
身世曲折仍积极向上
位于英德东部的横石水镇,气候温和,历来多种植各种果蔬,是当地著名的农业生态镇和革命老区。
老党员杨金明就是在这里长大生活了一辈子。“这里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后代也在这里有姓名、有印记。”
事实上,杨金明并非当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据老人回忆,他出生在广州市海珠区,在其八九岁时,随全家避难来到连江镇(现英德市连江口镇),后与家人失散,被人贩子拐卖到溪板乡(现横石水镇),由当地一位村民养大。
杨金明说,他大约记得自己被拐卖的时候是八九岁的样子。长大后的杨金明也曾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却得知双亲已逝,还有一个哥哥在战乱时期去了香港(没联系上),最终只与一位叔叔取得了联系。
因为养父母担心杨金明学了知识就离开,所以没有让他上过一天学。杨金明对此也没有怨言,他感恩养父母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拉扯孩子长大不容易,一直老老实实专心务农干活,照顾养父母并为他们送终尽孝。
虽然是外来人,但老实勤快又心地善良的杨金明,逐渐被当地人接纳和认可。年,彼时的横石水由韶关翁源县管辖,在当地建立了翁城人民公社,杨金明被抽调到翁城钢铁厂工作,后又辗转换岗到林场、发电站、石灰厂、联雄中心小学、横石水中心小学工作。
光荣入党带领群众抓生产
年,在学校负责煮饭工作的杨金明,因工作出色被当时英德县(横石水在年9月划回英德县管辖)教育局领导看中,要将其调往离县中心较近的望埠学校,但杨金明考虑到家庭原因没有去,最终被调回到横石水联雄大队南门生产队任队长。
也正是在南门生产队,杨金明与共产党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刚刚担任南门生产队队长不久的杨金明,在前任队长的介绍推荐下,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原本也是有些担心自己没有文化,会不会被拒绝?”杨金明说,担忧很快烟消云散,党组织通过了他的申请,由此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彼时,刚刚接手南门生产队的杨金明,也遇到了难题。他了解到,正是由于当时南门生产队的粮食产量不高,所以公社才找到勤劳肯干的他,希望他能够带领南门生产队干出一番新事业。
“我不能辜负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搞好工作,搞好人民群众生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干出成绩来。”作为一名新党员,杨金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干事决心。
杨金明是行动派,坚定想法后,他开始想方设法付诸行动。怎样提高粮食产量?杨金明认为,一是要增加亩产量,二是要扩大种植面积,于是他号召社员开荒地,带头出工干活,并严抓出勤率,提高工作效率等。
在杨金明的带领下,南门生产队很快便干得热火朝天。大伙干劲足,粮食产量也逐年提高。到年,南门生产队由原来的每造产出6万斤稻谷提升到13万多斤,产量翻了一倍多。杨金明还因此被邀请到县里作典型生产队代表分享经验。
“党员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南门生产队尽心尽力干了五年,年,杨金明复职回到横石水中学煮饭,后一直做到退休。在学校工作期间,他仍然坚持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看到有学生因家庭贫困吃不饱饭,他就为学生送上热菜热饭。
“过去的生活很苦,每天做工,分到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不要说吃肉,就连粥都喝不饱。现在一切都不同了,生活好起来了,不仅吃得饱饭,还有鱼有肉,街上从单车变为小汽车,农村和城市都越来越多楼房,都是党的政策好啊!”杨金明感慨道。
杨金明的老伴郭后娣说,年轻时杨金明很爱音乐,喜欢拉二胡,喜欢吹口琴,如今虽然不能再拉再吹,但总是随身带着收音机,听粤剧、听音乐。老人目前生活基本能自理,除了腿脚有点行动不便,出街要用轮椅代步,还有点耳背,需要大声在耳边说话才能听清。
退休后,杨金明一直住在学校宿舍房里,即使儿子建了新房他也不愿意搬过去,他说习惯了老地方。平日里,杨金明喜欢吃番薯芋头、喝绿豆汤,基本三餐都是吃粗粮,偶尔还会喝点饮料。
“党员就是要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荣誉留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如今已走过一个世纪岁月的杨金明,回过头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既感慨万千,又感恩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