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承载着新农村人的希望与期许,一抹茶香凝聚着新农村人的执着与坚守。在铁龙,小小的茶叶不但让小村庄焕发了生机,更是让“茶树”变了“摇钱树”。这一切,还要从十七年前赵电古为铁龙镇的茶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说起。
以茶兴业以茶富民
铁龙镇龙化村老蕉坑瑶民新村,原居住在老花坑大山之中面环山,道路崎岖,信息闭塞,耕作条件恶劣;经济收入靠木耳和冬菇种植、上山伐木、狩猎为主。新世纪以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民从大山陆续迁出今黄麻坳新村、从此结束了“过山瑶”刀耕火种、靠“统销粮”过日的贫困生活。
年春节,赵电古探访朋友之际,偶然品尝到当地的天然茶叶---“石壁茶”,回来后便请人上山采回6棵本地“石壁茶”小树苗在自家菜地进行试种培植,并找出了茶树的生长规律和特性——不喜肥、好石土、能架接、可训化。次年,他再请来十位青壮村民上山采挖“石壁茶”树苗,新试扩种植十亩,带头创办茶园。正当茶树扎根出叶时,一夜之间被山猪蹂踏连根拨,加之当年遇上霜雪恶劣天气,试种又遭损失。
就在这时,当地党委政府及扶贫办干部从翁源县里请来技术指导,为他出谋规划,传授种植管理知识。经过三年的努力和精心管理,茶园重焕生机,年生产出干茶叶二百多斤,收入三万多元。他终于赚到了第一桶金,真正尝到了“石壁茶”独特的甘味。
此后,赵电古积极为瑶民规划用地,传授种植技术。为了提高山地使用率,他又大胆决策,在自家杉树地上间种石壁茶。由于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管理经验,林间种植大获成功。
但由于距翁源县城82公里,茶叶成熟较晚,没有价格优势,加之村里只有小作坊作业,采用传统的炒茶工艺,品质和产量都达不到市场要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
小茶叶撬起大茶业
为了鼓励村民做好“石壁茶”产业,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对茶叶进行深度加工,提高经济效益,赵电古谋划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年,在政府的扶持下,赵电古一步步建立起“晨霞石壁茶”合作社,他自筹资金购进新型制茶设备,建起了加工厂房,制订出完善的管理制度,村民一致推举他为理事会长。
茶叶专业合作社以村民茶园承包经营权和资本人股方式,形成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进一步推动了农民增收。近三年全村仅“石壁茶”一项每年收入达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实现脱贫奔康。村民家家户户建起了楼房,添置了新式家用电器,有的还开上了小轿车。
“以前农闲时没事做,收入不稳定,自从有了茶叶生产合作社,只要肯干事,每年都能稳定增收1万余元。”社员高兴地说道。
近年来,铁龙镇充分利用海拔高、土质好、气候湿润等天然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石壁茶种植,种植规模由散户发展到产业化,茶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经过十多年的精耕细作,铁龙镇的茶园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到目前为止,石壁茶种植面积达多亩,从业人口50余人,全村35户中已有31户创办了多种经营的“石壁茶”园。茶叶成为了当地特色产业,所产茶叶不仅供应本地市场,因其品质出众还受到深圳、东莞等地茶商的青睐。
云雾缭绕,翠绿清香。因为“一片茶叶”,产业兴了,村庄富了,腰包鼓了。全体村民意气风发,正朝着“晨霞石壁茶”这条康庄大道迈进,一辆辆靓丽的小汽车开进茶叶基地家门,一幢幢“茶叶楼”拨地而起,一个极具瑶族特色,又有时代特征的瑶族村正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