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南方日报记者范永敬乡村振兴工作连续3年在广东省实绩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仁化县黄屋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乐昌市茶料村、仁化县新龙村和翁源县桂竹村获评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阅丹公路获评广东省“十大最美农村路”……近年来,韶关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把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用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做好农业农村工作,让农业强起来、让农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近日,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瑞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美丽乡村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更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韶关始终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和特点,牢牢把握乡村为农民而建的工作方向,以“四美齐抓”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探索一条具有韶关本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让农村处处都是美丽的画卷。规划布局美突出本地历史人文和乡土特色南方日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韶关如何因地制宜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丽乡村之路?王瑞军: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韶关高度重视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合理优化村庄布局,制定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在全省地市率先制定实施《韶关市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出台《韶关市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韶关市农村住房建设规划管理工作指引》等有关文件,对农房选址、农村建房用地面积、高度、风貌等进行了细化,突出当地历史人文和乡土特色,着力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精美农村。同时,韶关市所有行政村已全面完成整治创建规划,农村住房基本实现外观整洁、建设有序、管理规范。如南雄市珠玑镇按照“南融、东拓、北联、西控”的发展布局,立足梅关古道、红色文化和梅岭鹅王饮食文化等本地特色,全线同步实施民房风貌提升和美化亮化,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人居环境美深入开展“+”美丽圩镇建设行动南方日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关键。韶关如何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改变村容村貌、扮“靓”村庄,为村民营造美丽宜居的良好生活环境?王瑞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把今年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年”,深入开展“+”美丽圩镇建设改革试点行动,按照该保护的保护、该整治的整治原则,全市99个涉农乡镇(街道)中,已完成整治提升50个。韶关坚持以点带面、梯次创建,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四小园”3.5万余个,美丽宜居村达标率56.45%,干净整洁村标准以上的达97.93%,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打造了环丹霞山、“龙归—江湾”“平步青云”“兰乡古韵”“阅丹公路”“省际廊道”、乳桂经济走廊等一批建筑风貌协调、田园气息浓郁、岭南特色明显的区域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农村集中供水覆盖率、4G网络行政村覆盖率、快递物流乡镇服务覆盖率、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等重要指标均在全省前列。生活富裕美用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发展现代农业南方日报:发展现代农业是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基础。韶关作为广东省农业大市,如何推动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王瑞军:让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经济宽裕、衣食无忧、生活便利、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我们坚持用产业化思维、项目化举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对接大湾区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引导支持农民种植市场前景好、产品收益高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形成以优质稻、蔬菜、竹子、水果、畜禽、优质鱼等6大产品为主导产业,茶叶、油茶、中药材、花卉、蚕桑、黄烟等6大产品为特色产业的“6+6”产业总体布局,农民种植收益不断提高。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乡村民宿、文化体验、科普研学等农旅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农民“多元化”增收。探索建设“乡村振兴车间”示范项目,既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又让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地致富”。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元,增长8.0%、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乡风文明美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南方日报:建设美丽乡村,既要美在“面子”,更要美在“里子”。韶关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铸就乡风文明之魂,让绵延赓续的文明乡风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核?王瑞军:美丽乡村不仅环境要美,乡风更要美。我们着力优化镇村两级班子结构,深入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富口袋”和“富脑袋”并重,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全面开展文明村镇、卫生乡镇、平安乡镇、园林城镇等四大创建工作,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将其纳入村规民约,进一步强化村规民约在乡村社会秩序、公共道德、乡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规范引导作用,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创新开展“文化进万家”等文化惠民活动,积极打造特色民间民俗文化项目,深入挖掘瑶族盘王节、粤北采茶戏、瑶族刺绣、龙舞(香火龙)、瑶族民歌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精神内核,展示韶关乡村非遗魅力,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目前,全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个,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6.2万场次、服务人群.6万人,成功创建11个全国文明村镇、20个省级文明村镇。接下来,我们将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圩镇建设,强化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圩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和发展水平。加强工作统筹,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万里碧道建设等工作串联一线,整体推进村庄立面改造、景观小品塑造、绿化彩化,推动农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生态美丽宜居迈进,美丽乡村从“一处美”到“处处美”蝶变,让乡村更有颜值、更有魅力、更有底蕴。韶关乡村振兴成绩单●年以来,韶关全市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21个,产业园获批数量居省前列,实现县域全覆盖。●韶关率先开展农村安全饮用水保障工程专项行动,让全市农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目前,全市已基本实现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14个镇、个村被认定为年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村,认定数量分别排名全省第一和第二。●大湾区“菜篮子”认定生产基地累计53个,其中年新增19个,认定数量排名全省前列。●成功打造“善美韶农”韶关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韶关兰花”“韶州茗茶”“丹霞贡柑”“南越稻乡”等单品类品牌。●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42万亩;中心镇冷库覆盖率已达%,农业大镇冷库覆盖率86.1%,总库容超11.76万立方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6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