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
内容提要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韶关工矿企业的份额占广东全省的“半壁江山”,这是被历史验证过的不争史实。可以说,韶关工矿企业的发展是上世纪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韶关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企业改革,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承载,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时至今日,韶关的工矿企业的辉煌仿佛渐行渐远,但当年“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坚韧实干、追求卓越”凝聚而成的韶关工矿精神,却被历史和人民所铭记,化作韶关人奋力前行的力量。
关键词:华南重工业基地、粤北“小三线”建设
韶关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韶关古称韶州,而韶关之名始于明清之际。据史载,公元年(宋咸平二年),在如今的大宝山多金属矿一带就有岑水铜场。在铜场炉火映日、人声鼎盛的时期,工匠超过十余万人,是宋代四大铜冶炼中心之一,大文豪苏东坡曾用“高岩夜吐金碧气”来形容当时壮观的冶炼场景。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作为战时省会的韶关,聚集了全省的工业和军工企业,民生类的产业也逐渐成了工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韶关被视为共和国工业的重要版图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华南重工业基地”应运而生,上千家大小企业破土动工,红红火火;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大背景下,全省中部、东部一些机械企业迁到韶关,大山深处的“三连一阳”地区也先后有十数家军工企业拔地而起,韶关的翁源、南雄、仁化的铀矿生产掀起了浪潮,由此,粤北的“小三线”建设载入了史册;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时期,韶关的工业企业再跃台阶,占了全省重工业的二分之一,创建了全省乃至全国的许多“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韶关的工业企业面临新的困境,日渐式微。
如果说,千年之前的矿产开采和金属冶炼史,可以彰显粤北古代工业的辉煌,那么,粤北现代工业的辉煌,就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的“华南重工业”建设、“小三线”以及改革开放前后的建设所铸造的。
本文从韶关工矿发展的历史轨迹,探讨韶关工业从辉煌到式微的深层原因,并就教于各位方家学者。
共和国工业版图里的“华南重工业基地”
一、“华南重工业基地”思路的形成
年5月5日至23日,中共中央八大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于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中共韶关地委适时地发出《关于立即大张旗鼓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宣传运动》的指示,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以“排山倒海”的干劲,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也就是当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按照国家提出的建立工业体系,“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中共中央、中南局与包括华南分局在内的江西、广西等地区,在南宁召开三级干部会议,会议提出了在中南地区建设一批重工业基地的计划。中央与华南分局决定,将韶关作为国防后方城市与华南重工业基地,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在振奋人心的决定之下,一幅韶关工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开始绘制。
年1月,广东省召开“第四次计划会议”,会议在《年广东省国民经济计划安排的报告》上,提出了“在第二个五年内,把华南地区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并提出“年工业生产计划安排的原则是以钢为纲,积极发展机械、煤炭、电力等工业,扩大基本建设规模,以适应工农业生产高潮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按照以上的计划目标和原则,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精神,和“以钢为纲”的方针,以及在5年内把华南建成一个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战略任务,开始着手安排全省的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计划分配上,增加对工业、交通、水利的投资,其中工业方面着重新增、扩大包括韶关钢铁、机械、煤炭、化工、电力、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等“八大工业”基地。
广东省委提出建设钢铁联合企业、铜铝冶炼厂、重型机械厂、电机设备厂、滚珠轴承厂、大型水电站等基础工业设想。而在粤北韶关安排的新建重点基础工业有:电力工业(新丰江、南水);冶金工业(韶关钢铁联合企业、有色金属矿业和冶炼厂);煤炭工业(曲仁、乐昌、连阳等煤矿);机械工业(华南重型机床厂、华南重型机械厂、韶关电缆厂);建筑材料工业(英德水泥厂等)。
年3月份,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工业下放”精神,调整省级厂矿企业管理政策。按照厂矿管理下放要求,驻韶省级厂矿绝大部分下放到县,重点厂矿交给专区。
二、“八大厂矿”上马
从年6月开始,省属韶关矿山机械厂、韶关精选厂、韶关发电厂、华南重型机床厂、华南重型机器厂、韶关电缆厂,以及部属市级韶关发电厂、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和乳源南水水电站等企业,陆续开始动工兴建。
6月26日,广东省 间专门制造矿山机械的韶关矿山机械厂在韶正式动工兴建;7月,广东省 间矿冶精选厂——韶关精选厂动工兴建;同月,韶关专区规模 的机械化水泥厂——韶关水泥厂,在韶关市西郊动工兴建。
年7月,为建设华南重工业基地,时任中共华南分局书记陶铸亲自来韶调研、部署。中共韶关地委按照华南分局与中央建设重工业基地的设想,制定了地方国民经济五年计划。计划中,地委将发展重工业基地建设作为发展韶关经济的“重头戏”进行整体布局。
按照华南重工业基地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将建设大宝山矿、韶关(乌石)发电厂、华南重型机床厂、华南重型机器厂、韶关电缆厂,以及凡口铅锌矿,并组建韶关钢铁公司等中省“八大厂矿”。
日后人们口口相传的“八大厂矿”,不知是从这里而来,还是另有一种来自民间的版本,因为后来成为韶关中、省企业龙头的韶钢、凡口、韶冶等大型企业,此时还在“娘胎”之中。
三、十大企业冠名“华南”字样
年8月6日,由韶关地委主办的《韶关日报》发表题为《把韶关建为华南工业基地》社论,号召全市人民“用我们双手建设新韶关”,同时动员全国各地工矿企业、工程人员、技术工人,积极支持、参与韶关“华南工业基地”建设。是日,中共韶关地委决定,从专区各系统抽调名干部,分配到各新建厂矿。
8月20日,中共韶关市委发出《动员一切力量积极支援重点企业基建》通知。《通知》指出:在广州召开的华南地区经济协作会议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市将建成为华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中央已确定在本市新建包括有钢铁、冶炼、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大型工厂企业20个。这些大型工厂企业规模都相当巨大,设备也是机械化的,今年动工兴建的就有10个,明年全部要施工兴建。
为了保证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地,韶关市委号召“必须全党一齐动手,动员一切力量,积极支援大型的基建工作,保证基建顺利进行。”
年9月1日,韶关专区 的水电站——乳源南水水电站正式施工;10月11日,韶关发电厂在曲江乌石动工兴建;11月5日,华南重型机器厂、华南重型机床机厂、韶关电缆厂,联合举行施工典礼。省机械厅、地委、专区等各级领导及各界代表多人参加典礼。
在“华南重工业基地”的声势浩大的基本建设中,全国各地涌入了大批的建设者、行政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云集韶关。韶关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工业行动——“华南重工业基地”建设由此拉开了隆重的序幕。
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来自广州、上海、北京、沈阳、武汉等地的工程技术人员源源不断赶赴韶关。据当年的韶关人事部门统计,仅年11月份,来韶关报到的就达多人。华南地勘局、广东矿冶局、七O五、九三七等地质勘探单位陆续进驻韶关;凡口铅锌矿、曲仁煤矿等一批矿山迅速崛起。
韶关部分龙头企业被誉为“十大企业”,连它们的命名都冠以“华南”字样,以对接“华南重工业基地”的崛起:华南重型机械床厂、华南重型机械厂、华南电缆厂、华南联合收割机厂、华南轴承厂、华南水轮机厂、华南动力机械厂、华南矿山机械厂、华南变压器厂、华南铸锻厂。韶关电机厂(后改名变压器厂)、粤北机械厂(后改名拖拉机厂)、五金厂(后改名阀门厂)、轴承厂、汽车修配厂等25家全民所有制企业也先后亮相。
年,韶关工业企业(含中央与省属企业)迅速发展到家,韶关的工业总产值首次占据工农业总产值的主导地位。
与“华南重工业基地”中省工矿重点企业建设的同时,一批立足于重点项目辅助的韶关地方国营工业企业,也相继兴起动工。
在机械工业方面,韶关市先后兴建电机厂、五金厂、拖拉机厂、汽车修理厂、通用机械厂等,当年或次年建成投产;在建材工业方面,韶关水泥厂、英德水泥厂、英德南山水泥厂、阳山水泥厂、连县水泥厂和仁化水泥厂,先后相继建成投产。
年初,为配合“华南重工业基地”建设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韶关专区决定修建罗家渡(梅田)、连阳、曲仁、南岭等四大煤矿的铁路专用运输线,以提高煤炭开采运能;从凡洞迁移至沙溪的大宝山铜矿也在此时开始基建,并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定位为“广东省 的现代化铜矿工业基地。”
四、因“虎头蛇尾”被批“浮夸风”
年5月,根据广东省委“汕头会议”精神,韶关地委召开扩大会议,对自年初开始的“大跃进”运动进行总结。这次总结的有着内省的成份。
会议认为,自“大跃进”运动开展以来,韶关在包括农业生产、钢铁生产,以及公社管理体制、领导作风和方法等四个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严肃批评了出现的“浮夸”风气。
会议指出,由于受“大跃进”运动出现的“极左”思潮的影响,在“大办钢铁、大办工业”,以及盲目追求工业高指标、高估产,忽视、违反客观经济规律,加之工农业生产劳动人口比例失衡,过大、过重、过急的工业投资比例,严重地超出了地方经济实际承受能力,从而影响了包括农业在内的其他生产的均衡发展。
从年7月起,按照中共广东省委指示,中共韶关地委、专区委员会针对“大跃进”中出现的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农轻重产业位置倒置、投资比例失衡”的问题,开始予以纠正,对工矿企业劳动组织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整顿。
一场以轰轰烈烈开头,而又以仓促、暗淡结束的大型“工业运动”,显然不能冠以“虎头蛇尾”就此了结,建国后历次的政治运动和经济建设无不在发热和高烧中运行,其结局都是“痛心疾首的反思”和“不留情面的整顿”。历史的车轮运行到今天,我们难道会否认,“华南重工业基地”的崛起,不是源自于“大跃进”的“不切实际、不求实效”的“跃进思维”吗?
五、大宝山铜矿横空出世
年5月,根据中南地质勘探局对韶关大宝山矿的勘探,中共韶关专员公署决定创办大宝山凡洞铅锌矿业。
有着千百年开采史的大宝山矿,被废弃百年之后,矿区一片荒凉,怪石嶙峋,荆棘丛生,山高草密,野兽出没。从沙溪到凡洞虽有勘探地质队修建的山路,但路窄、坡陡,汽车只能拉货,不能载人。
一切皆从头做起,等于白手起家。工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全矿数十人,没有房子住,大家动手砍竹搭棚,盖起简易宿舍、办公室、食堂三用大茅屋;生产工具落后,依靠肩挑、人扛;没有通风设备,工人们利用打通毛竹竹节,充当通风管,以人工方式解决井道通风问题。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创业者们不畏险阻,克服重重困难,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最终打通了老窿洞,挖出了一千多吨的铅锌矿。
年夏,北江专署从直属机关抽调了 批30多名干部,充实到大宝山矿,这时矿山职工增至百余人。这批职工成为韶关大宝山矿工业复兴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努力扩大生产的同时,又重新扩修平整了沙溪至凡洞的公路,并自筹资金购买了一台4立方米的空气压缩机;一台24千瓦的柴油发电机。此外,为扶持华南重工业基地建设,改善大宝山凡洞的生产条件,上级又调拨了两台汽车给大宝山凡洞矿使用。
年10月,伴随大宝山矿勘探发现铁帽山有大型的钼铅锌 矿床。凡洞铅锌矿业改由广东省投资,并更名为大宝山铜铁铅锌矿,矿区办公室也从凡洞搬迁至沙溪。12月,大宝山铜铁铅锌矿再更名为“大宝山铜矿”。此时,大宝山铜矿被入列韶关市新建“八大厂矿”工业之一。
年6月10日,毛泽东亲自签发中共中央48号文件,将大宝山作为重点矿山建设。年,大宝山成为年产万吨铁矿石的大中型矿山。
六、凡口、韶钢等大型国企应运而生
年,随着凡口硫磺厂的发展,曾一度引起国家对该矿的重视,并于年将该矿区列入地质部门重点勘探计划。年2月,仁化凡口硫磺厂更名为“凡口铅锌矿”,同时成立矿党委,隶属于韶关专员行政公署所辖。
凡口铅锌矿成立后,硫磺厂生产没有停止,凡口矿以年产硫磺吨,列入全国三大产 地之一(另两家为山西阳泉、广东清远沙河)。年底,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将韶关市建设成为华南重工业基地的要求,凡口铅锌矿列为韶关市新建“八大厂矿”之一。
年初,凡口矿区成立铅锌车间和硫铁车间,分别进行铅锌矿和硫铁矿的生产,从硫磺生产中分别独立出来。年凡口铅锌矿隶属于广东省冶金厅。
年,凡口综合化工厂撤销,重新并入凡口铅锌矿。至此,凡口铅锌结束了硫磺生产历史,完全转向铅锌矿的生产建设工作中。
韶关钢铁公司是韶关钢铁厂的前身(简称“韶钢”)。年,冶金工业部根据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和毛泽东主席关于“在中南建设五大厂矿”的指示,决定建设韶关钢铁公司。
当年8月初,冶金工业部召开会议,确定原韶钢建设规模为年产钢80万吨,要求两年建成。是年,韶关钢铁公司在“大办钢铁”运动中,开始了办厂选址工作。其时企业选址拟定建于西联,后经勘探因地层深处溶洞多,不宜负载重型设备,而将厂址改选在曲江马坝境内。
年7月,省冶金工业厅根据冶金工业部和省委指示,决定大宝山铜矿和连平铁矿合并,命名为大宝山铁矿,划归由韶关钢铁公司管理。韶钢的建设规模颇大,从曲江大坑口至梅花山到大宝山,均归属韶关钢铁公司辖地。建设一起步,场面颇为壮观,红旗漫卷,号子震天,参加建设的职工人数多达两万余人。
世事难料,风云突变。年8月,冶金工业部根据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关于“年应当缩小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精神,决定撤销韶关钢铁公司,并于同年11月底,韶钢项目停止了建设。
年9月,毛泽东主席询问韶钢的建设情况。年5月,韶关钢铁厂基建指挥部正式成立,按照“边设计、边施工、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从祖国四面八方赶来的建设者,通过人拉肩扛,日夜连续作战,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始了艰苦的创业。
年2月,广东省政府决定广州夏茅钢铁厂包括设备、人员并入韶钢基建厂址,这种扩容令韶关钢铁厂得以重新恢复建设。年8月22日,韶钢炼出 炉钢水,这炉火红耀眼的钢水标志着韶关钢铁厂正式诞生。
华南重型机床厂是“华南重工业基地”八大厂矿之一,创建于年11月。然而,到年下半年,项目列入缓建工程下马。年,建设工程重新上马后,产品定向为起重和矿山机械,生产拉丝机、皮带运输机、浮选机和卷扬机等,并按年产两万吨设计能力进行改扩建。至年机械厂再次暂缓扩建。“小三线”建设时,厂址划拨建设韶关挖掘机厂。
华南重型机器厂同样是“华南重工业基地”八大厂矿之一。创建于年11月,到了年下半年,项目列入停(缓)建工程下马。厂址转为粤北机械厂;华南电缆厂于年11月兴建,到年底,项目工程入列“停建”工程,全部设备拨广州电线厂。厂址改为韶关柴油机厂。
此外,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要迅速改变北煤南运”的指示。年底,中南局、国家计委党组、煤炭部将湖南宜章县境内的梅田煤矿划给坪石矿务局经营,随后成立了梅田矿务局,飞出广东地理辖区的梅田煤矿正式成为广东所属煤矿。
尽管此时韶关的企业时停时开,时并时分,但总的趋势是往前推进的。锣鼓齐鸣,金戈铁马。众多的工程项目上马,数万人云集粤北韶关,“华南重工业基地”是一个众目睽睽的“大蛋糕”,让人羡慕,也让人眼红:它能为国家建设做出多大的贡献呢?若干年后的历史作出了结论。
七、铀矿打造出能征善战的“工改兵”
人们习惯上将韶关的军工企业称之为“工改兵”,而实际上是当时具有国防意义的“铀矿”。
韶关铀矿的兴起,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 个五年计划”期间。年1月, 结束,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核威胁”,中共中央为增强国防力量、冲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保卫国家的安全,毅然决然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事业的重要决定。
根据地质矿产部勘探局对华南地区地质资源普查时,发现一些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铀矿资源。三机部(后改二机部)随即向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铀矿山、铀水冶要早建、快建”的建议。此建议经中共中央批准后,地质矿产部决定在华南建设最早的大型铀矿山。
于是,韶关便进入到国家发展大型铀矿 地区的大名单。年4月,中南地勘局第队2分队从湖南宣章县迁入粤北韶关;队11分队也于年2月,从湖南常宁县进抵韶关,开始了粤北地区铀矿大规模的勘探工作。
年10月,二机部根据毛泽东主席“一定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指示,乘着“大跃进”的东风,在韶关中南钨矿招待所(后改称东河招待所)开始筹组铀矿建设,并成立筹建铀矿办公室。
二机部根据中南队11分队提供的铀矿地质储量报告,决定在韶关翁源县筹建代号为矿的铀矿冶炼企业。自此,韶关展开了铀矿建设的雄壮画卷。
A.矿建设
年1月,铀矿筹建组先期派出6人小组进驻翁源小寨矿区,身居茅棚,着手进行矿山动工的前期准备工作,当时筹建小组一面与地质队联系沟通,寻求支援,一面与地方政府联系征地、采购建矿材料。
年3月1日,铀矿筹建工程破土动工,拉开了矿山建设序幕。3月底,由二机部从全国各地抽调的首批职工多人陆续进抵矿区。
为培养生产骨干,筹备组从其中选送多人赴东北抚顺进行业务培训,经过半年的业务训练。同年10月中旬,筹建办公室由韶关迁至小寨矿区办公,并设立职能科室9个。
其时,矿属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保密单位,建矿初期,保密工作要求极为严格,调入矿山的员工,均需签定保密誓词存档,一切公开活动使用代号。
年10月,我国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矿逐步走向兴盛发展之路。翁源下庄土法炼铀水冶厂,代号为厂,是原中南队11分队。年6月,在全民办矿的口号指引下,利用本队地质勘探生产出来的矿石,遵循“土法上马、以土为主、先土后洋、土洋结合”与“边干边学、建成学会”的方针,建设的一个小型土法炼铀的水冶厂。
下庄水冶厂是我国核工业 个土法生产铀金属小厂,从建厂到停产,历时7年,为我国提供吨的天然初级产品铀金属,对我国研制核武器并成功爆炸 颗原子弹,赢得了时间,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重大使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年,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军委决定,矿随广东铀地质矿冶企事业单位一起,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师团部队建制;年,广东境内的铀矿企业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基建工程兵部队,执行系统对口集体转业,恢复矿企业建制和恢复原副师级单位级别。
在“工改兵”过程中,团执行“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的12字方针,不断提高广大官兵的政治素质,充分了解“工改兵”的重大意义和优越性。此期间,他们不仅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也大大提高了军事素质。
B.矿建设
年1月4日,二机部下达建立矿的指令。6月28日,上级调矿副矿长魏善光等10余人,开始筹建工作。9月初,上级又抽调矿矿长司守义等36人,前往矿加强领导。
矿从建设到投产,共用了一年多时间,创造了当时全国二机部系统快速、勤俭建矿的样板,受到二机部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认可。
年,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团,后改称团、大队等;年1月复称矿,下属各工区和水冶厂。矿水冶厂,是广东建立的 现代化水冶厂,也是全国 采用清液萃取流程的铀水冶厂。
年2月,二机部决定从矿抽调工程技术人员筹建矿。3月2日,建矿的17个人到达矿区,在仁化的锦江河畔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C、矿建设
年10月,二机部转发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国防工办“关于广东长江矿设计任务书的批复”,同意建设矿,要求在年建成投产。接着,矿的水冶厂也于年动工兴建。
年,铀矿企业按照中央军委指示,进入部队编制,矿被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团。
韶关铀矿除了为国家提供原子弹的原材料外,还有一个有别于其他行业和企业的显著特点,那就是在12年时间完成了“工改兵”、“兵改工”的全过程,也标志着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军民关系的改变对我国国防事业内涵的深刻演绎。
据统计,自年起,韶关地区的多个铀矿逐步投入生产,至年,共创造产值12.05亿元,实现利润1.5亿元。
铀矿产量的大幅度增长和铀矿质量的稳步提高,为中国原子事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业内人士首肯,韶关的铀矿事业成了“小三线”建设的重要力量。韶关铀矿不仅是 的企业,也是一支能打仗的军队,他们创下的业绩,人们永远铭记。
八、“里程碑”的意义
“华南重工业基地”落户于韶关,由于建设规模过大,摊子铺得太宽,财力、物力严重不足,加上上世纪50年代末期连续两年的自然灾害,又逢中苏交恶,国内经济建设遭遇到连续三年的困难期,致使韶关许多工业计划新建项目,相继停建,韶关工业发展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滑铁卢”,但“华南重工业基地”留下的基本框架,为韶关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据统计,自年我国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民经济建设总方针,将韶关定为华南重工业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中央和省为韶关地方工业建设,投资合计达5.5亿元,实际完成4.3亿元。
国家先后在韶关地区兴建了钢铁、煤炭、机械、有色金属、冶炼、森工、水泥、铁路、航道、电力等一系列重工业项目。其中电力工业建设、煤炭工业建设、钢铁矿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等工业骨干企业的建成,为后来韶关成为华南工业重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一些尚未完成的工业项目建设,包括在“三年困难时期”被关闭、停建或缓建的工业项目,也为韶关工业后续的“小三线”工业建设,留下了发展的基础与必备的条件。
“华南重工业基地”虽然是一段历史,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工业版图上。历史不会忘记这段难忘的岁月;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对粤北大地的深情眷恋。
充满战争色彩的“小三线建设”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内地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略为中心、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运动。历史上将这次建设,称为“三线建设”。而广东的韶关、梅县、肇庆以及海南岛的山区,由于自身特殊的地理条件和战略地位,被列为了广东“小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一、“小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主席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要准备打仗”;“除了 线和第二线,要搞第三线”;“沿海各省市都要搞点小三线,属于地方军工厂”;“三线建设要抓紧”。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根据毛主席的讲话精神,专门召开了“三线建设”问题的会议。会议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保证;新建项目都要摆在三线;一线能搬的项目要搬迁,短期不能见效的续建项目,一律缩小建设规模;在不妨碍生产条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一线。
广东省委按照中南局 书记、广东省 书记陶铸指示的精神,加紧对国防工作和三线备战工作进行研究,并着手进行规划。
年10月18日,广东省委向中共中央和中南局提出《关于广东国防工业和三线备战工作的请示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计划在短期内,在我省的后方(连县、连山、连南一带)建立6个军工厂;第二,为加强三线建设,除考虑建设部分必要的原材料、燃料工业外,拟从广州等前沿城市中迁建部分民用工业。迁建的工业应该是“少而精”、“小而全”、机动灵活,平时既能立足并有力支援三线生产建设,战时又能迅速投入军需生产;第三,交通、通讯方面,主要是国防公路和国防通讯网建设,等等。
10月22日,毛泽东看到广东省委的报告,十分赞同地批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和罗瑞卿传阅,写下批语:“广东省是动起来了,请总理约请瑞卿谈一下,或者周、罗和邓、彭一起谈一下,是否可以将此报告转发 线和第二线各省,叫他们也讨论一下自己的第三线问题,并向中央提出一个合乎他们具体情况的报告。无非是增加一批建设经费,全国大约需十五亿左右,分两、三年支付,可以解决一个长远的战略性大问题,现在不为,后悔莫及。”
年11月,广东省委成立以省委书记林李明为组长的广东省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全省战备方面的综合工作和组织三线建设。
年6月,广东省政府设立军工局,对外称广东省第二机械工业局,统管全省三线建设和军工企业、事业生产和建设。
二、粤北军工企业的发展状况
正如毛泽东所说,广东真正动起来了。
年夏天,广东省“小三线”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当年8月,根据全国搬迁工作会议确立的“大分散、小集中”原则,以及国防 项目建设,则实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原则,有的项目还要进洞,即实施“山、散、洞”原则。广东省计划委员会根据省“三五”计划提出的任务,从立足战争出发,结合本省各部门、各地区对战备工作提出的意见,于9月9日向广东省委上报了《关于当前和年三线建设工作的初步方案》,方案提出了“加速地方军事工业的建设,计划在短时间内在广东后方连县、连南、连山一带建立小型枪厂、子弹厂、手榴弹厂、地雷厂、炸药厂”的计划。
其时,我省大部分军工企业分布在粤北连阳地区(即连山、连县、连南、阳山)以及韶关的翁源、南雄、仁化等县。兵器军工企业主要分布在粤北“三连一阳”地区;核工业企业则分布在翁源、南雄、仁化等地。不管是当时的“三连一阳”,还是核工业企业分布的翁、南、仁,都是韶关管辖的地盘,这如山的重担无条件地落到粤北这一工业重镇的党政班子肩上。年8月至年冬,广东省设立国防工业办公室,对全省军工生产实施全面管理和直接领导。
据统计,年至年,全省国防工业累计投资2.5亿元(不含核工业、电子工业),建成兵工厂14间。其中,国家部属“大三线”厂4间,省属“小三线”厂10间。至年,粤北军工企业共有职工人。
三、省内一些“战备”企业迁往粤北
年开始,按照国家实施的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韶关作为广东的“战略后方”城市,省内一些对支援战备必需的民用企业整体或部分地陆续迁往韶关。这一时期,迁入韶关城区的有:广州黄埔吉山水力发电设备厂,迁韶后更名韶关水轮机厂;广州黄埔吉山油泵油嘴厂,迁韶后更名韶关油泵油咀厂;梅县汽车配件厂一个车间,迁韶后,扩建成韶关齿轮厂;佛山动力机械厂,迁韶后更名韶关柴油机厂。
凭借着“华南重工业基地”留下的基础与丰富的自然资源,韶关开始了大规模的“小三线”工业建设。按照“山、散、洞”的三线建设原则,在粤北安排的基础建设项目涉及到军工、公路、水电、通讯等领域。
年“文革”开始后,在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前提下,经济秩序完全被打乱了,从中央到地方,负责“三线”建设的各级领导大多受到冲击,一些职能部门被撤销,大批工人、干部和部分农民被卷入到政治漩涡中,造成许多企业停工停产,致使全省的“小三线”建设受到了严重干扰。就这样,年形成的“小三线”建设高潮,因为“文革”的开始而跌进了谷底。
年3月,中苏珍宝岛事件突发,中央决定加快“三线”建设步伐,广东省贯彻中央提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在工业建设方面重新突出“小三线”建设,实行“靠山、分散、藏洞”战略疏散。于是,全省“小三线”建设再次全面铺开。
广东机械行业先后迁往韶关地区的企业有:省农机二厂、省有色金属冶金厂、省水轮厂、柴油机厂、油泵油嘴厂、齿轮厂等。同时新建和扩建的企业有:机床厂、挖掘机厂、轴承厂、工具厂、仪表厂、拖拉机厂、铸锻总厂等一批机械企业。
在韶关地区,还迁入了广东工学院,迁韶后更名广东矿冶学院,校址设曲江马坝镇;兴建了广东矿山通用机器厂、连南轴承厂等。
与此同时,韶关钢铁厂、大宝山铁矿以及梅田矿务局、红工矿务局(原曲仁矿务局)、坪石矿务局(原南岭煤炭局)等,也得到相应的扩建。韶关发电厂、南水电站,以及长湖(英德)电站等省骨干电力企业,陆续建成并网发电。
四、建设“平战”结合的工业经济体系
年,根据广东省第四个“五年计划”,广东省的经济建设继续围绕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小三线”后方工业。按照建设规划设想,建设以粤北地区为中心的后方战备基地和比较独立的、“平战(即平时与战时)”结合的工业经济体系。
基于此,全省基本建设投资的60%以上的资金投放到粤北地区。在政府政策、计划性资金的强力推动下,一大批“小三线”建设项目,陆续建成在粤北山区投产。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推动了粤北山区工业的急速发展。
据统计,到年底,韶关地区的工业建设,先后建起了华明机械厂、岭南工具厂、卫国机械厂、南方机械厂、南方修配厂、红权电器厂、先锋机械厂、半导体器件厂、利民制药厂等一批小三线企业;水轮机厂、齿轮厂、油泵油嘴厂、柴油机厂、棉织厂、新华印刷厂等一批企业由广州等地内迁韶关;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韶关钢铁厂、大宝山矿、大岭冶炼厂、广东综合塑料厂、矿等一批中央、省属企业陆续建成投产;韶关 棉纺厂、韶关工具厂、铸锻总厂、轴承厂、无线电厂等一批地方工业纷纷上马;各县的小化肥厂、小水电厂、小水泥厂、小煤窑等企业也相继得到发展。
一时之间,粤北山城成了省内企业聚集的“洼地”。韶关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冶金、电力、煤炭、化学(医药)、机械、电子、建材、纺织、食品、皮塑等“十大”工业门类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年以后,韶关的工业建设基本上没有推出大型的工业项目。而工业建设目标转到了“集中力量,使在建工程,尽快投入生产”上来。到年,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完成时,韶关工业发展进入到工业体系调整阶段。
从辉煌到式微的理性分析
对于广东而言,韶关是一座老工业城市,早在建国初期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时期,以及“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把韶关市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来规划、来建设。在几十年的建设发展中,韶关已经拥有冶金、机械设备、有色金属、能源、电子、化工、建材、纺织等多种工业门类。这座千年古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发展史上,曾经为广东省和华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历史已为它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然而,在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境内的一部分企业陆续迁移到珠三角地区,有的则在改制过程中实施破产,有的在转型升级中“改名换姓”,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华南重工业基地的区域中心已逐渐消失。
一、数字彰显的辉煌历史
面对韶关工业从辉煌到沉静的历史演进,我们有理由对这段历史进行深入探讨。
让我们盘点一下韶关在全省乃至全国工业中的若干个 :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有着众多的全国和全省之最。如 座土法铀水冶厂在韶关(国营矿)建成,为我国 颗原子弹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台千瓦全封闭绕线式异步电动机; 座80型快速高热水锅炉; 座双曲拱薄壳水库大坝;全省 台16位数分立文件台式计算机;全省 座封闭式轻钢结构棉纺主厂房;全省 座卡普兰式低头水头转浆;全省 座双调式机组水电厂。
事实表明,在计划经济时期,韶关的工业经济地位是全省其他任何地区都无可比拟的。长期以来,韶关就是全国 的有色金属产区和全省 的煤炭生产基地。请看下面的数字:年全市有色金属产值占广东省的68%(其中铅锌、钨、锑等10种有色金属占全省90%);煤炭生产量占全省的64%;生铁产量占全省的42%;电力生产仅次于广州市,位居全省第二。
新中国成立后,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曾被国家和广东省委以重任,先后部署了一批 、省级骨干工业企业,由此奠定了韶关在广东省的工业“龙头”地位,并创造出多年若干个“ ”,韶关因此成为全省第二大工业城市。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韶关现代工业发展最辉煌的阶段。有资料显示,年全市工业总产值是年的21.3倍,重工业比重与年相比提高了近40个百分点,达57.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为年的6.6倍,重工业比重提高近13个百分点,超七成工业总产值为重工业所有。这一时期,韶关工业的高速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和政策因素。
二、受惠于国家在战略层面的整体布局
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国家把一些工业项目从沿海城市内迁到韶关,或者在韶关重新布局新的工业项目,这些举措大多是从战略需要出发的。也就是说,国家在战略层面的整体布局,导致了韶关发展形成一个以工业配套的机械工业和原料工业为主要产业结构的重型工业重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韶关的工业结构都是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形成的,工业的基础和辉煌依靠的是国家投资和外力“移入”形成。企业投资由国家无偿拨款,原材料由国家调拨提供,产品由国家包购包销,这类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体制形成巨大的惯性,致使韶关工业经济进入了“积重难返”的计划经济怪圈。
年至年,韶关工业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厚实,从单一到逐渐形成体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央的战略部署,受惠于国家在战略层面上的整体布局,从而为韶关带来了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业革命”,也为韶关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鹤立鸡群”的优势逐渐丧失
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显赫一时,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年那种“鹤立鸡群”的优势逐渐丧失了。
辉煌过后是沉静。改革开放初期,韶关工业发展脚步明显减慢,不仅与珠三角地区差距越拉越越大,甚至连原来发展较慢的湖南郴州和江西赣州,也有赶超韶关之势。
数据显示,年至年,韶关工业发展年均增长仅为10.9%,不仅低于全省18%,甚至低于全国12.8%的年均增速。韶关一直引以为豪的工业经济,在全省的位次也不断退后。年,韶关工业总产值11.9亿元,其中重工业产值8.37亿元,分别在全省排名第五位和第三位;而到“七五”期末的1年,韶关工业总产值36.25亿元,在全省的位次退居第十二位,重工业产值则退到第八位。而原来比韶关发展慢一两拍的湖南郴州和江西赣州,在年被列为所在省份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后,发展势头开始超越了韶关。
四、工业“滑铁卢”的四大诱因
韶关工业从辉煌到式微,究其原因,可从多方面原因去分析。
一是韶关没有享受到对外开放应有的优惠待遇。对于韶关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与周边城市发展差距拉大的原因,在年韶关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的《关于要求韶关市区对外开放优惠政策的请示》中分析提到,“韶关重工业产值在全省退位的原因,除了主观努力不够外,没有享受到对外开放应有的优惠待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一位原韶关企业领导告诉笔者,同一个产品,人家能出口,我们不能出口;同样引进设备,人家免税,我们却要纳税。当年由于受出口配额限制,韶关较大型的纺织、矿产、机电等出口大多变成了转出口,造成了效益转移外地。这位领导接着说,许多外商都愿意来韶关投资,但由于缺少国内配套资金,许多项目虽然合同签了,却无法落实。这种状况,不仅增加了韶关发展的难度,也削弱了对外商的吸引力。
二是从产业结构看,轻重工业比例不合理,是改革开放后韶关工业经济发展在全省排位一再后移、让位于人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初的十年时间,广东全省重点发展轻工业,纺织、电子、食品、医药等工业迅猛发展,不少产品覆盖全国,并进入国际市场。而此时韶关的情况却恰好相反,除纺织和烟草工业外,大都发展缓慢,甚至原来基础较好的电子工业在全省地位也明显下降。
有专家认为,韶关未能及时有效地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加速轻工业的发展,最终导致其加工业落后于基础工业,工业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低,以致韶关生产的原材料产品多,终端产品少;配件产品多,主机产品少;一般产品多,拳头产品少。这种产品结构影响了韶关工业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也制约了规模经济的形成。
三是技术改造与革新滞后,是制约韶关工业水平迅速下滑的又一重要原因。韶关80%以上的重工业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过 十年代的发展,厂房、技术都比较残旧和落后。因此,许多企业都面临技术、设备的更新,但由于资金短缺,直接导致企业技改投入不足,在市场上竞争迅速跌入困境。
四是资源日益枯竭,阻滞了韶关工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美誉的韶关,早在年就发现各类矿产88种,其中12种矿的储量居全国前十位,铅、锌、铜、铁等16种矿储量居全省 位。在工业总产值中,在韶关的中央、省属企业掌握着90%以上的有色和黑色金属矿藏。这也意味着韶关的中央、省属企业大多数是依赖于能源、原材料工业支撑。韶关冶炼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等企业有明显的矿产资源特征。然而,随着资源日益枯竭,必将导致韶关工业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严重不足。
一位企业领导人分析道,我市一些大型企业经过 十年的开发建设,面临的资源性矛盾也逐渐突出。当年的资源优势随着开发建设导致能力下降,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也受到影响,过去的资源优势不断演变为发展劣势,而与此同时,替代产业和延伸产业尚未形成,再加上一些政策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韶关工业经济的发展。
绘就在美丽生态环境下的新工业蓝图
纵观全球发展趋势,以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为顺应形势,我国出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提出要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领域抢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作为老工业基地,韶关曾经是全省重工业的前驱,但随着资源枯竭,发展空间受到较大的限制。如何在美丽的生态图景下续写工业发展新篇章,成为韶关发展无法绕过且只能认真解决的一道难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韶关市委、市政府认真探索新的发展之路,提出了走新型工业道路,从生态富矿中获取效益的思路。
中共韶关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科学谋求现实利益,又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笔者了解,韶关新型工业化的目标是:全市工业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产业布局得到改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市场竞争力有效增强,大力培育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达亿元以上、50至亿元、10至50亿元的大企业,形成是独具韶关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其具体做法是:从提升现有省级开发区和产业转移园区入手,推进钢铁、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玩具等主导产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引导投资,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广东省重要的装备基础零部件先进制造业基地、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最理想的承接基地、华南地区重要的玩具生产基地。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的朝阳之下,韶关将会在美丽生态环境下,绘就一幅恢宏壮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蓝图。辉煌的历史不仅仅是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参考文献
李迅:《燃烧的交响曲——一座南方城市的“工业时代”》暨南大学出版社,年11月版。
(作者系国家二级作家,韶关市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广东南方红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