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们世世代代守护的山林可以直接换来收入,以后我们要更加努力地爱林护林。”谈起碳普惠项目给广东省韶关市翁源县坝仔镇上洞村带来的好处,村民刘保成笑容满面。
一说起“碳普惠”,上洞村民个个喜笑颜开。原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达成了一笔省级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上洞村凭借集体林地共计吨的交易排放量获得了.8万元的收入,其中村集体增收46.7万元,而此前村集体收入只有4万元。
什么是碳普惠
是探索鼓励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普惠性工作机制的简称,是指为小微企业、社区家庭和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和赋予一定价值,并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
简单来说,碳普惠制就是一个可以激励咱们老百姓、小微企业践行低碳行为的制度。
它由广东首创,按照“谁减排、谁受益”的原则,将减排行为量化后形成优惠,再普及给大家。不管对个人还是对企业,这里面的确有不少优惠。
平时低碳出行、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家庭光伏安装使用、可再回收资源分类回收、参加碳普惠举办的低碳活动,就是碳普惠行为。
林业碳普惠——放宽参与主体,农户也可以参与进来
林业碳普惠项目的实施不仅为边远贫困地区农户带来了经济收入、就业机会以及新技术,还为其突破资源陷阱提供了外部资源,调动了内部资源以及吸引了政策资源,这是落后贫困地区(具备森林资源优势)借助森林碳汇项目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
基于供给方视阈研究森林碳汇项目,发现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农户行为等共同影响着森林碳汇的供给,认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农户”这种组织模式是森林碳汇建设项目运行的有效机制。
因此,使其参与到森林碳汇交易市场中来不仅可以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提高贫困村的经济生活水平,而且反过来充分的劳动力投入对森林碳汇的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林业碳汇是通过造林、再造林以及森林管理等活动,并且利用光合作用将大气中所含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存在植被与土壤之中,进而吸收或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一种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手段。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能源消费国,碳排放量大,在遏制全球变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广东省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减缓气候变暖的林业行动中也较早地开展了相关实践。
其中,年成交项目最多,共成交6项,包括5个林场碳普惠项目、1个贫困县林业碳普惠项目,贫困县林业碳普惠项目的成交量约等于5个林场碳普惠项目总成交量(t)的2倍;、、年都有贫困村林业碳普惠项目,且成交量不低,说明贫困村林业碳普惠供给量大。
年以来,也陆续有其他地市的村参与到碳汇市场中,其成交量不断处于上升状态,这都说明将村纳入到碳汇市场十分必要。
年5月,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替代省发改委接管碳普惠核证减排量的备案申请以及申请流程、交易规则等。虽然主管部门发生了变化,但应不影响森林碳普惠交易的未来发展,这是由于在主管部门更换时,随文印发了新的《广东省林业碳汇碳普惠方法学》,鼓励在全省生态保护区、贫穷地区等地积极开展包含农林业PHCER在内的有关工作,积极倡导广东碳排放管理以及交易控排企业和其他相关单位购买这些地方的PHCER。
从整体来看,成交价格不断上涨。截止到年2月23日,广东碳普惠的交易价格已经达到31.13元每吨,仅次于广州的碳配额价格,且远超CCER的价格,所以这个林业碳普惠市场是相对活跃的。
林业碳普惠交易机制——推进“低碳扶贫”的有力抓手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也加速了碳汇市场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林业碳普惠机制则是鼓励山区民众通过利用碳普惠机制及相关的方法学,并结合当地林地情况有效增加碳汇量,大力开发林业碳汇项目,推动林业碳汇项目进入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实施林业碳普惠机制不但是作为低碳扶贫、生态扶贫和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切入点,更是推进“低碳扶贫”的有力抓手。
碳普惠交易机制的推行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实现缓解气候变暖的目标,也有利于山区农户收入的提高,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碳普惠制是一种生态保护的创新机制。
广东省开展林业碳普惠试点,通过搭建林业碳普惠交易平台并使之与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对接,从而实现林业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可以抵消省内控排企业碳排放量配额,因此形成了高排放、高耗能地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具备生态资源优势)的市场化长效补偿机制。
同时,广东省还在碳普惠交易平台上积极探索非控排企业及个人购买林业碳汇的方式,并通过鼓励社会公众购买碳汇或捐资造林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而实现山区贫困人民和社会大众的扶贫公益相对接。
广东林业碳普惠交易机制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为项目经营者带来短期稳定的收益,还解决了林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回收慢以及风险性较高等问题,有助于缓解山区贫困,为新时期农村生态扶贫提供动力,因而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重效益。
广东林业碳普惠交易机制是一种以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也是一种以绿色低碳发展探索生态扶贫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