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音乐作品对于纪录片意味着什么

广州广播电视台从年开始拍摄制作自然类纪录片《湿地的力量》,纪录了珠江与南太平洋呼吸咽喉位置的湿地生态现状,当中包括世界珍稀候鸟黑脸琵鹭在内的20多个物种之间的生物链故事。《湿地的力量》是广州首部自然类纪录片。

一部音乐作品对于纪录片意味着什么?

02:02

年,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完成了他们的第一部无声纪录片《工厂的大门》。

同年6月,卢米埃尔兄弟已经开始声画同步的尝试。他们把某次会议拍摄下来,24小时后,人们观看了这部影片——这就是早期著名影片《代表们的登陆》。为了增强效果,卢米埃尔兄弟邀请当时参与讨论的人到银幕后,当出现讨论的画面时,人们在幕后同时发声,成为“世界上对有声电影的第一次有趣的模拟。”

此后,很多无声影片在放映时,都会配备钢琴、风琴,甚至整个管弦乐团在旁伴奏,让声音尽量配合银幕上的动作。而直到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才公开放映。

纪录片作为电影艺术的分支,声音同样为纪录片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上世纪二十年代由苏联著名导演吉加·维尔托夫创作的先锋派作品《持摄影机的人》。这部作品在刚完成时并没有配乐。基于维尔托夫早年从事声音实验的经验,后期他为《持摄影机的人》配上打击乐、交响乐等富有激情的音乐,与同样具有冲击力的画面相配合,产生节奏共鸣。

在世界第一部纪录长片《北方的纳努克》中,“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使用各种弦乐、木管乐交替演奏,衬托纳努克一家在冰雪中的生活。

随着同步声音技术逐渐发展,声音与画面伴随着人类文明探索与想象,成为了忠实的纪录者。

音乐,是纪录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自然类纪录片尤为重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广播电视台经典栏目《动物世界》开播至今,一直沿用法国乐队SPACE歌曲《justblue》作为片头曲,至今蔚为经典,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年,自然类纪录片《湿地的力量》导演彭颖斌邀请音乐人秋林到南沙湿地调研,当他们潜在丛林当中看到成千上万的候鸟时,秋林深有感触,决定为纪录片创作一系列作品,当中包括主题曲及多首编曲。

“《起航》这首歌曲,创作于纪录片拍摄早期。当第一次跟着导演来到湿地考察,那时纪录片已经拍摄超过半年,拍摄人员和设备不多。当时自己想都没想,跟导演说纪录片音乐由我来做,要做一部大型纪录片中所有的原创音乐。至此纪录片的音乐创作也历时两年多,创作出了主题曲、多首插曲以及将近30首的配乐。”——音乐人秋林

秋林,本名李秋林,广东韶关翁源县客家人,内地知名唱作人、音乐制作人。年,中央电视台节目《让候鸟飞》引用了李秋林原创歌曲《让候鸟飞》作为节目插曲及片尾曲。年,秋林获得金曲奖最佳客语歌手奖。

在创作过程当中,秋林经常与摄制组讨论纪录片中的每一个故事及细节,他对于音乐的追求甚至渗透到每个镜头的衔接,为求极致,不少编曲的修改次数超过10次……

“问起彭导,他说,拍摄自然类纪录片,主要拍摄候鸟,人多会惊吓候鸟;设备器材多了或者太大的器材也不方便在丛林穿梭。很多的艰辛和困苦,没有自己的船,没有高科技设备,基本上一进入湿地就是一整天甚至几天的时间。直到拍摄接近1年多的时候,才用上好点的设备,和拥有自己的船只。有一次,我接到彭导电话,他告诉我纪录片进展越来越顺利了,有了船只,也搭建了工作站等等。歌曲的头绪由此而生,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可以起航了。《起航》便诞生了。”——音乐人秋林

纪录自然生态,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纪录岭南文化。这是自然界的故事,也是人类的故事。

导演/摄影

彭颖斌

编辑

陈佩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12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