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云张安军封面新闻记者王攀王祥龙
“喝的黄泥汤、走的羊肠路、住的茅草房。”“晴天扬尘路,雨天烂泥路,冬天溜冰路。”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元古堆村,曾被人们称为“烂泥沟”。曾经,村民们有的觉得“吃着油饼、喝着茶就是小康”,有的则“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年2月3日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六盘山上的这座村落,寄语乡亲们“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年11月,这里已有鳞次栉比的新居、宽阔平整的马路、往来穿梭的车辆,以及养殖场内的呦呦鹿鸣……几年时间,“烂泥沟”蜕变成了甘肃十大美丽乡村。
元古堆村新貌
观念之变
从吃油饼就是小康到懒散户追着干部找活干
年,元古堆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
元古堆村被黄土丘壑切割得支离破碎。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女不嫁元古堆”。村里的光棍,一度有40多个。
据介绍,就在六七年前,这里的村民还对苦日子“很习惯”,觉得“祖祖辈辈都这样,小山沟里翻不出什么浪”。广播里天天讲脱贫奔小康,但村民们有的觉得“吃着油饼、喝着茶就是小康”,有的则“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
年2月3日,农历小年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元古堆村,给村民们送去了年货,并寄语村民们:“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光伏扶贫项目。吴鲁摄
田家河乡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引导村民向贫困宣战,村里广泛开展励志教育,启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利用光伏电站带来的集体收益,设立扶贫公益岗位,向村民购买服务。
村里还开设了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道德讲习积美超市”,引导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同时,建立网格管理制度和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办法,为劳务收入高、经济作物扩种多的贫困户发奖金。
村民领取分红
“这些工作,使村里奋斗光荣、互帮互助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一些出了名的懒散户也坐不住了,追着村干部找活干。如今,乡亲们比的是谁家出了大学生,比的是走南闯北挣大钱。”元古堆村一名村干部说。
基础之变
从泥路井水危房到油路自来水新居
国务院扶贫办将渭源县确定为直接联系县,为元古堆村派来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并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省市县乡,也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设施建设,迅疾展开。
卫生医疗条件改善
据当地干部介绍,年以前,村里道路都是沙土路,村里的农产品出不去。如今,元古堆村累计完成通村道路油化13.5公里,全村拥有各类小轿车90辆、客货两用小车43辆。“村民再也不用担心种点啥烂在地里了。”
多年来,这里的村民吃水主要靠几眼泉、几口井,大部分人家挑一担水要走半个多小时。村医张桂峰说:“早先,全村患有‘大脖子病’、‘大骨节病’、克山病等地方病的村民比比皆是。”如今,通过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村里96%的人家都用上了清澈的洮河水,安全饮水率达到%。
元古堆村全景。吴鲁摄
年以前,元古堆村危房户数占全村农户数的69.1%。近几年,村里对危旧房该改造的就地改造,该搬迁的就集中重建。老党员马岗家,加固了3间老房,建起3间新房,还添置了不少家具、电器,居住环境焕然一新。目前,村里建成集中安置区3个、安置农户户,改造危旧房户。
学生在新建校园内课间活动
发展之变
从只会土里刨粮到多元增收
“元古堆人过去穷,只会土里刨粮食。”脱贫攻坚以来,村里坚持做地和人两篇文章。
年,村两委和村民共同商议,将百合、马铃薯种薯和中药材确定为扩大种植的重点品种。几年下来,种植面积由年的0亩扩大到亩。为了做优做精,村里还组织农户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农资供应、产销对接。据统计,年,三大作物让村民人均增收多元,相当于年村民人均农业收入的8倍。
特色养殖
元古堆村人均耕地只有2.9亩,加之林地草地禁牧,劳动力一直有较多富余。但受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全村1多个劳动力几乎都围着耕地“打转转”。村两委认识到,脱贫攻坚,就要让富余劳动力有活干。
近年来,村里抓住农闲时节搞培训。“村民有了技能,外出务工就有了信心、宽了门路。”一名村干部说,年,全村外出务工人,带动人均增收元,是年的3.1倍。
曾经,元古堆村大石头河畔垃圾遍地。《田家河乡元古堆村美丽乡村规划》实施后,遍地垃圾被送进了历史的垃圾箱。8年来,累计投资万元,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生态造林亩,退耕还林.3亩。如今,大石头河成了元古堆村的名片,山清水秀、旖旎多姿的小村落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生活之变
从不关心集体的人到当选村委会主任
美丽乡村规划带来的不止乡村旅游,更有村民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往,生活垃圾顺手扔,牲畜粪便随处见。近几年,村里结合退耕还林、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彻底整治人居环境。如今,村口的小河清澈见底,村民房前屋后没了垃圾堆,多了鲜花、蔬菜和果树。
村干部帮村民在网上查询特色农产品价格
以往,村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民“平时没事不找干部、有事办不成骂干部、办事不顺心告干部”。
近年,村里以基层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开展“双富先锋行动”,培养致富能人入党、提升党员致富能力。郭连兵是村里有名的致富能人,也曾是个不关心集体的人。如今,他不仅入了党,还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成了全村的带头人。
包村干部李树茂说:“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既解决了农民的贫困问题,也锻造了一支靠得住、留得下的工作队,这是将来村里发展的最大保障。”
书屋
据了解。年,元古堆村整村脱贫。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元。
田家河乡党委书记王宝林说,村里将继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办好合作社。此外,还要搞一些适宜的深加工,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好。“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前方。”(图片由渭源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