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是被动的,是由某些客观条件引起的,也称它为消极的注意、被动的注意。例如,学生正在上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种注意便是无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观状态这两个方面。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①强烈的刺激,如巨大的声响、强烈的光线、浓郁的气味等。
②新异的刺激,如刚到中国的留学生,中国的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异的,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无意注意。
③变化的刺激,如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等。教师讲课时,有时会提高或降低声音,有时甚至会突然停止讲课,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④对比的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如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用红笔,就是为了突出差异,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⑤起指示作用的刺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使用诸如请看黑板、“请注意听”等指令性词语,这些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人的主观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如一个希望参加电脑培训班学习的人,总是注意有关的情况;食物容易引起饥饿者的注意;大学生到书店对专业书籍的注意;体育爱好者对比赛信息的注意等。
②情绪状态。人在精神状态好时,最容易对新鲜事物发生注意,同时,注意也容易集中和持久。
③主体的知识经验。如地震来临前自然界的反常变化,容易引起地震专家的无意注意;人们看报时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无意注意的消息往往也不同。
(二)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称它为积极的注意、主动的注意。如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或环境中出现种种干扰学习的因素时,我们通过意志的努力,使注意力保持在要学习的东西上,这种注意便是有意注意。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对活动目的理解越深刻,完成活动的愿望越强烈,与活动有关的事物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2.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例如,外语学习本身虽乏味,但由于学生对学习结果感兴趣,所以能集中注意,长期坚持学习。
3.合理地组织活动。是否正确、合理地组织活动,也关系到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如背英语单词时,一边读,一边在纸上写这个单词;看书时,一面看,一面记下一些要点。
4.排除内外干扰。无关刺激的干扰可能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无关刺激物,也可能来自人体内部不良的生理、心理状态。因此,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外界的干扰,另一方面必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境。
(三)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不同于有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意志努力;它也不同于无意注意,因为它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是有意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有意注意发展而来的更高级的注意。它是人所特有的注意形式。例如,人们熟练地骑车,熟练地打毛衣等活动中的注意都是有意后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