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的客家人,这6个姓氏来自广东

1、镇平谢氏

广东镇平谢氏,是迁徙秦巴山区后人口繁衍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移民。镇平谢氏是广东的客家人。据编《潮州谢氏族谱》记载,谢氏自福建宁化分派迁移广东潮州府嘉应州(今梅州市)镇平县(今蕉岭县)等地开基创业,繁衍生息十四代,至康熙三十五、六年间(~),而离粤迁楚。十四世祖谢登云公,妣何老孺于康熙丙子丁丑年间,年岁饥馑,官吏贪婪,不愿身充里长,恐遗后累,是以弃籍携眷,迁于湖南长沙府浏阳县西乡大岸段暂居数年,后移东乡第七都高湖市石狮口居住20余年;乾隆己卯年()迁移平江县居住数年;乾隆丙成年()正月,谢瑞开夫妇率全家人(包括六子)迁居陕南汉阴县南山。

谢氏迁陕后,续订派语28字:“瑞正才能永佑启,祥光英杰世凌云,家声日振恢前绪,显达西秦著令闻。”百余年间,谢氏在秦巴山区发展为根系盘错的大家族,其后裔迁徙延伸到安康、汉中两地区的七八个县市,平均不到二十年便繁衍一代。

2、兴宁黄氏

兴宁黄氏属闽粤客家人,是战国时楚国贵族春申君黄歇的后裔,发源郡望为湖北武昌江夏县,故号“江夏堂”。在悠悠历史岁月中,黄氏后裔渐次移居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据四川西昌《黄姓谱序》称:兴宁黄氏支脉“祖宗讳化公者,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洪武年间迁居广东广州府兴宁县仁和乡罗坝二家居住”。康熙、乾隆年间,其族人先后迁居四川及陕南等地。其中,“城公自江西南丰府转迁徙赣州府瑞金县葛藤都立业。以后迁梅州——龙川——揭阳石坑——长乐长沙坪,于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初八起身,迁移至四川省宁远府西昌县黄莲坡(今黄联乡)大中坝立业。

康熙年间,居住在嘉应州兴宁县的江夏堂黄氏,迁陕始祖黄国煌夫妇二人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陕西省汉阴县凤凰山以南的凤江乡堰河村定居下来。自此,黄氏家族逐渐进入人口繁衍的鼎盛之期,其人口繁衍成几何倍数增长,后裔众多不可胜数。据嘉应州《黄氏族谱》记载,迁陕黄氏的派语是:“国大明安,文运正发,兴前赢江”据黄氏族人介绍,嘉应州迁陕黄氏家族至今已繁衍了十一代人。由于枝叶浩繁,房系庞大,正字派以下迁移外地颇众,且多有不以派行取名者,故对黄氏后人很难考证出一个具体数目来。

3、惠州邱氏

邱氏是嘉应州镇平县的客家人。宋末元初,文天祥率军南下,以邱文兴为参军,驻守广东嘉应州之镇平(今蕉岭县),邱文兴是邱氏在嘉应州的始祖。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残部分散闽粤各山岭,和当地畲族结好,安居下来。惠州邱氏就是这批移民中的一支家族。

据《粤东邱氏家谱》记载:“邱氏本姜太公开基,周朝成王封皓公于河南中州高邱,爱以邑为氏。后迁于闽之上杭……至六世祖迁粤之沈香,从口而存。森公又迁惠郡龙川之张方约池鸡危楼下,开基创业。”邱氏在福建上杭繁衍了六代人之后,又迁到了广东沈香。邱氏家族在这里安居了年,繁衍了九代人,分析了众多的房系子孙。

惠州邱氏的派行是:“积存宗时,唯以正常,龙邑显光,永发其祥。”到了“常”字派,清王朝的建立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又迫使邱氏开始谋求向内地迁徙。迁秦始祖邱常珊先于乾隆三十一年()率家来到了江西义宁州:乾隆四十一年(),其子邱龙富独身一人前往陕南谋取生路;乾隆四十三年(),邱龙富返回江西将其父母兄弟子侄数十人接来陕南。龙字派弟兄迁陕后即分居在安康、汉阴两地,后来又逐渐迁往平利、石泉等地,其支系纷繁,不可尽考。

4、高州陈氏

在广东西部粤桂毗邻的湛江海岸上,古高州(今属茂名)有一支陈氏亦于乾隆年间迁居陕南,定居在汉阴与安康接壤的北部山地,这支陈氏亦为徙居广东的客家人。其支系派语是:“光宗耀祖启家邦,荣华富贵观音长……”至今,这支陈氏后裔布居在汉阴县田禾乡的长远、清明寨乡的八庙(周家湾)及安康沈坝的西园一带,大部分人仍保留着岭南的客家方言。

5、韶州陈氏

陈氏,是清初入陕客民中一支支系庞大的队伍,陕南三府、州及各县几乎都有分布,其源流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考其渊源,又大多系江州义门陈氏后裔。韶州陈氏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支。

据“聚星堂”、“清星堂”、“绍义堂”、“颖川堂”等不同版本的《陈氏家谱》记载:陈氏受姓始自胡公妫满,满乃帝舜之后,原为妫姓。周武王伐纣,克商,求舜之后妫满,妻以元女大姬,封于陈,都宛丘,其后以国为姓。传七十三世而至陈伯宣,隐居庐山注《史记》,传七十五代至陈旺公,徙居江西清安县太平乡,以忠义孝道治家,创十九代同堂,余口同居共炊之壮举。至宋仁宗嘉祐七年(),义门陈氏历经年,奏请分家庄。义门大分析23年后,即宋哲宗元祐元年(),义门丹阳庄文渊阁大学士陈东以贡入太学。时奸佞当道,陈东率太学生屡次上书,论蔡京、童贯等人为贼,请诛之以谢天下。

建炎元年(),陈东以国家之重与欧阳辙被同斩于市,为李纲而死。陈东被斩后,家人携其子遂忠由丹阳走避江西南昌,再迁广东南雄。后高宗悔悟,追赠陈氏为秘阁修撰。陈东后裔遂定居南雄,因子孙繁衍,人口增多,又逐渐由南雄向周围地区迁徙和扩展,其一支迁至韶州翁源县和乳源县(即今韶关地区翁源县及乳源瑶自治县);另一支传至陈岷山公,又由南雄徙广州,明初,陈元广公又迁入南海县河清。

至清初的兵灾战乱,韶州陈氏又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漂泊,其中有的漂洋过海,侨居南洋,有的则迁居到陕南及四川一带定居下来。现居住在陕西汉阴县蒲溪、涧池、药王、观音河、太平中堰、梅子沟以及石泉池河、岚皋滔河等地的义门陈氏,便是从韶州乳源、翁源两县迁来。韶州陈氏的派语是:“一品佐朝依居德,国泰良昌世有贤。仁孝诗书开景运,文章礼乐庆康年。宽和忠厚崇元吉,正直端方体大全。富贵荣华增福寿,高长永远颂尧天。”

6、乐昌欧氏

乐昌欧氏也是广东客家人。据史志记载,欧氏先祖始于战国。欧、欧阳、区、欧侯四姓同为越王勾践之后裔。天授二年(),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欧阳恺力谏而许肯,武后以谋反罪下旨满门抄斩,欧阳恺闻讯偕子至族人逃至广东,改原欧阳氏去阳字而为欧姓。后闻武后再派员追捕,欧氏族人之一部乃去欠旁为区姓,逃至广东顺德陈村一带安居。后又有徙居韶关、乐昌等地者。欧阳询三子欧阳肃逃至江西太和县定居,耕读传家。

元末明初,朱元璋率军攻陈友谅,广东顺德陈村村民区吉以乡勇从征,以军功论叙,封锦衣卫千户,授留守司都司。当受封时,太祖诏曰:欧字应有欠旁,即着朱笔加欠为欧,自此陈村区氏遂为红欠欧氏。

欧氏家族源远流长,枝叶浩繁,乐昌欧氏系广东欧氏之一枝,其始祖欧传一郎,沿及第七代胜宗公。雍正元年(),胜宗公偕其子欧吉文(字有禄)举家自广东经四川徙至陕南汉阴。此后,欧氏子孙不断繁衍生息,析居迁徙,人口呈几何倍数不断增长,迄今余年,共繁衍了13代。

清末民初,欧氏已发展为汉阴县城内名门望族,其为官致仕、从政从教者不计其数,其中尤以长门欧日友支下最为繁盛。欧氏的派语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定立成,光廉昌世代,永远振家声。”据不完全统计,乐昌迁陕欧氏吉文公门下子孙迄今已有二千余人,分布于汉阴月河川道之高梁铺、二郎庙、平梁铺、城关镇以及安康、石泉、宁陕等地。四十年代末,欧氏门中数人辗转去台湾,经50余年繁衍,至今亦子孙盈室,布居于台湾之花莲、台南及高雄、嘉义等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81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