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梦想中的桥,承载着三个村庄多年的心愿。
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土地分布狭长,沿着北江两岸蜿蜒而上。南坑、三井、银坑这三个村庄近万人,与镇里隔江相望。对村民而言,乘坐渡船是他们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否则最远的地方要开车花费三四个小时绕道到镇里。交通不便,使得这里经济发展受阻。
“通往北江西岸的桥,村民们已经盼望了很多年。”省委办公厅、恒健控股公司驻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江波已经数不清来村里调研过多少次。他说:“如果我们的人生中能建一座桥,我希望将它建在连江口。”
去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全域全覆盖全面推进全省个乡镇、近2万个行政村全面振兴。目前,全省个单位共选派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和多名“三支一扶”、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等专业人才,名高校毕业生志愿者组团奔赴各地镇村,寻村情、找问题、谋对策、定规划,为乡村发展擘画美好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开展调查研究,是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的第一件事情。上万人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农村改革发展更接地气。
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提交的上千份沉甸甸的调研报告里,字里行间折射出工作队听民声、察民情、问民意的为民情怀,摸清广东农村土壤、找准发展脉搏的求真精神,从农村一线的调研实践中汲取发展智慧的务实之举。
密集式的开门调研
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驻镇帮镇扶村,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每一步都需要摸索着前进。
去年6月,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工作队要当好“调研员”,即开展调查研究,与乡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一起理清工作思路,参与编制镇域乡村振兴规划。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百姓需要什么,不是靠拍脑袋决定。开展调研就像是播种前需要摸清土壤性质一样,只有了解清楚土壤性质,才能让种子更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场密集式的大调研、深调研在广东农村大地上迅速展开。
只有摸清镇情村情民情,才能找准乡村振兴切入点和发力点。调研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这是记者采访时感受最强烈的。
“我们花了半年多时间深入官渡镇19个行政村、2个社区开展全覆盖调研,跑遍了全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个村庄、每个水库、每条道路、每块闲置用地等。我们和镇政府、村委会干部、当地脱贫户、村民、企业人员等面对面交流,力求将情况摸清楚。”广东省发改委、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驻韶关市翁源县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慧说。
调研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驻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行“解剖麻雀式”调研,先后完成《关于官渡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关于官渡镇公共服务重点领域情况的调研报告》等5篇调研报告。此外工作队还就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三旧”改造政策和方式、农民增收途径等问题开展研究。
调研摸清了底数,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因为土地指标紧张,镇域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着“有项目缺用地”的难题。“官渡镇立华公司计划建设的种苗场,预计可为企业降低成本万元,因为没有用地指标始终卡在选址阶段,制约了官渡镇的招商引资。”官渡镇党委书记叶米昌直言。
工作队在调研中厘清了镇域土地资源家底,提出了“以强度换空间、向存量要增量”的发展新路。“初步统计,官渡低效、闲置土地资产多达40余处,高达亩。”王慧举例道,可以向珠三角学习,整合盘活低效、闲置土地,为镇域产业腾出发展新空间。
调研摸清了问题,在乡村振兴中才能少走弯路。黄江波对此深有感触,工作队在进驻初期,一心想着把上亿元的奶牛厂项目引进落地。然而跑遍了连江口镇,找不到企业所需的亩连片土地。加上受当地产业配套缺乏等因素制约,尽管工作队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做前期工作,但只能忍痛放弃该项目。
“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并不具备承接大产业、大项目发展的条件,如果只盯着大项目、大产业,很可能在几年后面临‘大事没干成、小事没去干’的尴尬局面。”黄江波表示,工作队要因地制宜,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摸清乡村发展“急难愁盼”
在我国的行政治理体系中,镇既是行政结构的最基层,也是联通县和村的关键节点。
“没有镇域的振兴,很难做到乡村的全面振兴。”广东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欠发达地区许多乡镇发展基础薄弱,导致镇域发展活力不足,难以带动村级神经末梢。只有打通“镇”级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真正实现强镇、兴村、富民。
只有摸清乡镇发展土壤,破解“急难愁盼”问题,才能走好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南方》杂志记者发现,产业发展基础底子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历史欠债多,村集体经济薄弱、造血能力不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大量土地闲置撂荒,这是许多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农村调研中发现的普遍问题。
解决发展问题,让钱袋子鼓起来,是乡镇干部群众最渴盼的事情。黄江波所进驻的连江口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一半;村集体经济普遍缺乏造血能力,半数以上行政村依靠自身可达到的集体收入在1万元左右。
云浮罗定市泗纶镇有27个行政村,是罗定市村庄数量最多的乡镇。驻泗纶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谢树华调研发现,当地村集体年收入平均数为3.2万元,有些村甚至是零收入。大部分村集体收入来自租金收入,可持续性较差。
“小镇青年”外流问题值得